5月25日,betway倍数(以下簡稱虹潤公司)總工程師陳誌揚站在企業(ye) 自主研發的自動校表係統前,仔細檢查每一個(ge) 即將出廠的產(chan) 品。“這些產(chan) 品是用在電力行業(ye) 的高精度儀(yi) 表,是我們(men) 在莊院士團隊的幫助下研發出的新產(chan) 品。”陳誌揚向《中國科學報》記者介紹說。
他口中的莊院士,就是中國儀(yi) 器儀(yi) 表學會(hui) 理事長、中國工程院院士莊鬆林。2013年1月,莊鬆林團隊在虹潤設立院士專(zhuan) 家工作站,為(wei) 虹潤不斷推進標準化、信息化、自動化三化融合提供智力支持。
貧困縣走出科技先鋒
從(cong) 福建省南平市出發,上溯閩江,沿著高速公路行駛大約70公裏後到達順昌縣。這裏被群山包圍。“這條高速公路不久前才通車,但虹潤在這裏已經二十年了,被別人用‘偏安一隅’來形容。”虹潤公司董事長林善平告訴《中國科學報》記者。
雖然在地理上“偏安一隅”,但沒有什麽(me) 能阻擋住虹潤公司爭(zheng) 當科技先鋒的腳步。1995年,在改革開放浪潮的推動下,已在儀(yi) 器儀(yi) 表科學研究領域打下基礎的林善平下海創建了虹潤公司,主要生產(chan) 精密儀(yi) 表。儀(yi) 表是機器設備的大腦,高精度的儀(yi) 表則是高精尖設備裏的關(guan) 鍵部件。多年來,如何讓儀(yi) 表在過程控製中實現精度更高、自動化程度更高,成為(wei) 虹潤的不懈追求。
如今,虹潤公司研發生產(chan) 了數顯儀(yi) 表與(yu) 調節儀(yi) 、betway必威、電工儀(yi) 表與(yu) 轉速表、隔離器與(yu) 安全柵、過程校驗儀(yi) 等五大係列產(chan) 品,技術含量高,已達到國內(nei) 、世界*的水平,打破了國外的技術與(yu) 價(jia) 格壟斷。
2013年11月,虹潤公司同來自上海理工大學的莊鬆林院士團隊完成院士專(zhuan) 家工作站建站簽約,並進入福建省院士工作站的行列。林善平表示:“引入院士團隊的智力資源,旨在進一步加大公司的科技研發力度,對公司未來的科技發展做出長遠的規劃和支持。”
院士給力產(chan) 品升級
2014年4月,莊鬆林帶領團隊親(qin) 赴虹潤公司,參加了院士工作站揭牌儀(yi) 式,標誌著院士專(zhuan) 家團隊和虹潤公司全麵開展項目合作。
陳誌揚介紹說,在院士專(zhuan) 家的幫助下,公司建立了聯合開發平台,從(cong) 源頭技術聚攏技術創新。“同時,通過資助及創新機製,該聯合平台能專(zhuan) 注各自擅長領域的研究,為(wei) 企業(ye) 提供創新技術支撐平台。”他說。
揭牌*年,來自院士專(zhuan) 家團隊的技術實現了電力儀(yi) 表中“傅裏葉級數”的大幅度提高,將儀(yi) 表精度從(cong) 千分之五提高到千分之一。這讓負責公司研發工作的陳誌揚對院士專(zhuan) 家團隊產(chan) 生了由衷的敬佩。
2015年,虹潤公司正在研發一款“傻瓜式操作溫控器”,產(chan) 品定位是無需人工整定參數、操作簡單。“這對溫度的精度控製要求很高,並且需要一種新的算法來支撐。”陳誌揚和研發人員意識到,僅(jin) 憑公司自身的研發力量,不足以完成這一新算法的開發。
於(yu) 是,他們(men) 找到了莊鬆林團隊。三個(ge) 月後,院士專(zhuan) 家團隊專(zhuan) 門為(wei) 這項產(chan) 品研發的模糊pid算式出爐。拿到算法後,陳誌揚帶領研發團隊完成了後續的編程、芯片植入、對象調試等工作。不久後,控溫精度達到0.5攝氏度的“傻瓜式操作溫控器”問世了。
“沒有莊院士團隊的支持,就沒有這款產(chan) 品的誕生。”陳誌揚表示。
黏合科技經濟“兩(liang) 張皮”
三年來,虹潤公司和莊鬆林院士團隊共合作科技項目五項,並對產(chan) 品進行攻關(guan) 指導及工藝革新,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——為(wei) 企業(ye) 年增產(chan) 值2800萬(wan) 元。同時,該工作站還采用“請進來”和“走出去”的培訓模式,邀請院士專(zhuan) 家團隊為(wei) 公司培訓專(zhuan) 業(ye) 科技人員,為(wei) 企業(ye) 創新人才的培養(yang) 貢獻了力量。
如今,虹潤公司正在挑戰智能化“數據采集工作站”的難題。“與(yu) 此前我們(men) 研發的單個(ge) 儀(yi) 器儀(yi) 表不同,這個(ge) 係統對技術要求非常高,相當於(yu) 研發一台計算機。”陳誌揚期待,在院士團隊的下新產(chan) 品能盡快麵世。
科技經濟“兩(liang) 張皮”的現象被詬病多年,一方麵科研成果無法走出實驗室,另一方麵企業(ye) 又在苦苦尋找轉型升級的關(guan) 鍵技術。
在福建省科協院士辦主任沙中然看來,院士工作站正是解決(jue) 這個(ge) 問題的“良方”之一。數據顯示,自2009年4月福建sou家院士專(zhuan) 家工作站掛牌成立以來,全省建工作站145家,進站院士133名,進站院士團隊專(zhuan) 家929名,合作項目513項。
“院士工作站在企業(ye) 和院士科研團隊之間搭建了產(chan) 學研平台,引導院士科研團隊的研究方向不斷向國民經濟社會(hui) 主戰場靠攏,也幫助企業(ye) 解決(jue) 了關(guan) 鍵技術問題。”沙中然向《中國科學報》記者表示,“這為(wei) 福建創新體(ti) 係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,也為(wei) 供給側(ce) 改革提供了強大動力。”